谁是数字货币领域的基建工程?

奉政坊
奉政坊 得得号

2018年11月14日 钛媒体2017年度十大作者,关注区块链创新

摘要: 一个关于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合作融合,创造国家信用背书的设想,很可能只是一种臆测,但推进区块链金融、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努力,正是在多种臆测中显露真身的。

如今,随者新金融体系的创新发展,既往的金融产业结构留出了可调整的空间。

中国过去几十年,将地方融资平台和国有银行推向一线发展阵地的努力,带来的是大量资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量投入。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到 17.31 万亿元,大量的钱进入水利、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不同行业有不同规划,其资金配比上固然不同,但其中影响力要素的区别主要在于当前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发展趋势。

那么,当中国喜欢的基建工作概念,与时下数字货币领域的金融现状相碰撞时,可能出现怎样的变革?

本质上讲,我们想要探寻的其实是,谁可能是中国数字货币领域的基建工程。

基础流量

所谓的基础,来源于对一项关键要素的评判。即现有规模是不是足够大,有无资源集中的优势。

在这个前提之下,观察中国现有的金融产品体系,手握核心数据资产,并拥有所有银行用户的银联,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对象。

实际上,银联也更早感受到了外界寄予期待的压力。2012年银联设置了电子支付研究院,专门进行前瞻性的技术研究,并于2015年成立区块链研究团队,确立了从内部开展变革、在新技术发展中发现新定位的理念。一年多前,银联就已披露了至少三项联合其他机构开展的区块链 POC 项目,而其自身对处于测试阶段的联盟链平台也不断寻求与外界结盟的可能性。比如2017年,银联与京东金融启动一项关于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的研发,就是一例很好的证明。

不过我不并打算为银联唱赞歌,在现有的背景下我真正想要谈的,是一个看上去不太实际,但有足够想象空间的扩延思路——拥有63亿发卡量,2000多家境内外合作机构资源的银联,毫无疑问是满足基础流量要求的标的。

特别是,当支付宝和微信两大生活工具在支付领域扮演着全球来看也足够重要的角色时,我们发现一个除开中国外,再也找不到类似优势的场景存在——银联在某种意义上,是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监管上级;由于监管部门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断开与银行直连,那么接入合法清算组织银联,就成为一项不言自明的被动选择。

这意味着,银联手中握有的资源,将极大程度影响它,或言之这个国家可能做出的决策——不论这种决策是否显得政治正确。

美元的得与失

刚过去的十月,中国动用了320亿美金的外汇储备来捍卫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无意将人民币贬值当作贸易战武器,但同时也突显出中国央行在不消耗太多外汇储备情况下又想要保持汇率稳定的两难。

中国想要更多的美元储备,以防范内部金融风险和外部狙击风险,毕竟九八年的历史记忆是那么深刻。但是美元从哪来呢?2002年,中国央行美元储备还只有几千亿规模,到了2015年左右,增长超过10倍,快速增加带来的美元巨额储备看似安稳,但关键的问题是,其积累和消耗的速度是不是长期保持平衡。

首先要明白,中国外汇储备增长的来源。外贸顺差、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差额带来的美元资产,占到了中国外汇储备的一半,是之前十多年间造成美元快速累积的核心原因。而当下正面临的挑战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外商投资环境和趋势的向下变化。虽然,中国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重新获得经济向好增长的动能,但接受并适应调整周期的来临,是对客观实际的一种尊重。 

当美元资产获得的途径减少,总量的逐渐消退,将是最为紧要的金融事件。在目前中国美元储备仍然富余的条件下谈论此点,也许显得有些多虑,但就如人口增长等社会问题一样,宁可冒一些偏左的风险,我们也要尽早地寻求解决方案。

失去的美金让我们感到紧张,开括新的美元增长通道或修复既往通道关系异常重要。

这和我们要谈论的金融体系、基础流量有何关系?关系很大。还记得今年三月人代会上周小川的说辞吗——中国人民银行在3年多以前,就开始组织关于数字货币的研讨会,随后成立了央行的数字货币研究会。最近的动作是和业界合作,共同研发数字货币。

在当前数字货币略显疲态、OKex等交易纠纷未解的情形下,官方推行数字货币,成了房间中的大象,少有人关注更鲜有人相信了。但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当前大量庞杂的数字货币发行主体席卷民间财富时,要想让官方将数字货币推进的速度全部摆上桌面,等于接受它将成为鱼腩项目洗脑宣传资料的现实。

结论是,中国推进数字货币是必然趋势,但受限于种种外在社会稳定因素,其推进的方式、推进的程度将在长时间内保持与外界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有了这个结论,我们就可以大胆推测,一场由中国金融基础流量决定的合作,可能已经内蕴了数字货币发行、数字货币应用的端倪。

打通线上

应当承认,在数字化浪潮下,一些传统市场的基础架构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重构,从而大幅提升金融资产交易及清算效率。

银联的身份有一些微妙,它不仅与政策出台者有关联,也同时是支付市场的一员竞争者。虽然有时招来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的批评,但银联拥有的资源集中优势,确实能让我们看到某种施展金融创新革命的可能。

革变的创新点,是将银联线下的连接进一步扩展,依靠与第三方支付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将支付权借力开放到亚洲甚至全球——当支付宝等支付工具相继入驻东亚、欧洲,这种设想并非空谈。

更有意思的是国内。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维码已经成为夫妻店的常规物料配置时,连接全国的一张金融网络已经足够的下沉和具有规模效应。当银联将积分通用机制划转为一种类似联盟链的圈内流通特权,那么打通了线下应用场景的银联就只需要一件事,就是打通线上的积分赎买。 

这和前面说的美元得失的联结点就出现了,那就是接受全球用户使用美元从中国官方渠道线上购买数字货币。结转而来的数字货币可以在中国境内进行日常消费。 

当然,考虑到资金余量和外汇环境的整体稳定,审核政策也许可以偏于严苛,但更重要的是,一旦有了这样的创新开口,无论大小对中国金融创新都是一种有力的推动。

一个更具体更实际的案例,来自于中国每年的境外旅游用户消费。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出境游人次达到1.31亿人,但与此同时,入境旅游市场1.39亿人次,比出境人数要更高。港澳台、韩日美等国家或地区是中国较大的客源地中的代表。而观察发现,这些地方都有数字货币市场显著发达的背景共性。目前,按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说法,入境游客的消费水平还整体偏低,即便如此,超过80%的入境游客消费仍集中在1001美元到5000美元之间。我们按2500美金计算,这已经是一个3400亿美金的市场;如果考虑日益增长的趋势,万亿美金并不是奢谈。

打通线上要做的就是,通过线上手段提供兑换的方便,让更多美金直接进入专项储备账户。用户购买得到的实际是中国线下支付可以通行、承认的通证。这种形似积分,在中国线下渠道可以行使支付功能的通证,就将成为最佳的金融创新宣传手段,让中国官方发行的数字货币获得更多的投资与投机资本。

如果有中国官方提供承兑,又有落地的线下场景和开放用户购买的线上渠道,大范围的应用就并非不可能。在USDT等一众所谓稳定币风雨飘摇之时,市场期待并欢迎新数字货币的出现。

再次重申,我们艰难应对着监管障碍、市场影响以及外部投机风险带来的负面挑战,但得天独厚的金融合作环境和线下商业优势,仍值得我们坚定地看好新型通证。

回归现实 

随着10月信贷增速创历史最低、房地产销售萎缩、零售总额增长乏力,外界认为中国很可能会推出更多经济刺激措施。14亿人群的内需市场毋庸置疑,更好的消息是我们还可以从外部切入。

现实中,稳定大局仍是关键,金融举措历经完善详尽的风险预估和评判,才能走向前台,这意味着金融创新等待并不会短。

一个关于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合作融合,创造国家信用背书的设想,很可能只是一种臆测,但推进区块链金融、数字货币应用场景的努力,正是在多种臆测中显露真身的。

(作者:奉政坊,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作者 奉政坊 授权链得得发表,并经链得得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