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观链】新冠源于进口食品污染?农科院提出新溯源机制

大文
大文

Oct 31, 2020

该文章已上链

摘要: 总体来说,农科院提出的框架需要利用进出口两国现有的食品溯源系统,并通过区块链将两者连接起来。

近期,随着青岛首次从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新冠病毒以及一篇北京新发地疫情可能源于冷链食品污染的论文,似乎为病毒溯源提出另一种可能性。

据中国疾控中心17日发布的消息,在对青岛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中国疾控中心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外包装上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表明了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但目前相关猜想依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形成一条明确的感染链。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28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将源头锁定在冷链运输的进口产品上,就需要回答产品怎么被病毒污染、源头在哪的核心问题。一种可能是,国外涉及冷链运输环节的相关人员已经感染新冠病毒,在工作时将病毒传播到海鲜等产品上。另一种可能是,进口的动物产品本身就感染了新冠病毒。

一个完善的进口食品安全溯源机制的建设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6日,中国农科院宣布,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与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院合作,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食品追溯框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共同资助,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粮食和能源安全(Food and Energy Security)》期刊。

纵观整篇论文可以看到,农科院设计的是一条连接中国/欧盟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国/欧盟海关、最终销售渠道和用户的联盟链。这条联盟链的核心理念是打通中国与欧盟之间食品追溯信息的数据流转渠道,简单来说,出口前的生产、物流、批次等数据会与进口后的加工、物流、销售数据各自打包为区块,按照时间顺序形成溯源链条。随着食品经历生产、检疫、运输、销售等阶段,新的区块会不断添加到链上。添加新块前,各节点需要达成共识,交易时会激活智能合约。最终当食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可以查询溯源链上的关键信息,并通过运行智能合约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特定的授权用户除了这些关键信息之外,还可以查询产品图片、装车视频、GPS位置、运输商信息等涉及商业机密的信息。

 

为了保证区块链的性能,同时保证数据的隐私性,联盟链采用了星际文件系统(IPFS)将数据分为链上和链下两种。消费者查询的是链上数据,其他数据则保存在IPFS中。

在这个框架当中,包括记录出口数据、出口检验数据、装运数据、进口数据、进口检验数据和追溯查询的智能合约将被打包部署到区块链网络中。当记录的导出数据符合出口资质、核对通过、数据项的完整性、录入值的有效性四条规则时,就可以允许它们进入块中记录。由于跨境食品贸易需要同时满足出口国/地区和进口国/地区的标准,因此在部署智能合约时需要考虑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总体来说,农科院提出的框架需要利用进出口两国现有的食品溯源系统,并通过区块链将两者连接起来。但这种打通数据孤岛的改造必然面临数据安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甚至食品安全标准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现有技术可以解决,但区块链技术无疑是开了一个好头。

(文中图片均来自论文:Filling the trust gap of food safety in food trade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An interconnected conceptual traceability framework based on blockchain

链得得仅提供相关信息展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系链得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使用,如需获取转载授权,请点击这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链得得微信号(ID:ChainDD),或者下载链得得App

分享到:

相关推荐

    评论(0

    Oh! no

    您是否确认要删除该条评论吗?

    分享到微信